愚僧随业而耒, 于西元1959年正月, 出生于台湾省屏东县恒春镇恒南路五公佛寺旁, 紧临河流岸边. 约2岁时, 身患恶疾, 医药无效, 依家乡习俗, 若能拜认佛菩萨或神或人为义父, 则有活命之机, 所以自幼即认五公菩萨为义父, 也因此殊缘所以稍具善根.
然而个性却是刚强难伏难调経常惹怒母亲‚ 当然也时常被家慈惩罚‚ 不过还好从小即无怀恨之心, 相反地, 对家母更是感激万分‚ 少年之时若无家慈之严格管教, 如今不知落何地步说不定已养成极悪之习性, 或重大之人格缺陷, 若如此, 那人生可就悲哀了! 更何况要出家修行呢? 总之, 慈海孝为尘, 累世难报父母之恩于万一. 因出家为僧远离家乡, 未能亲奉家母, 深感惭愧! 贫僧只有于他乡, 常作功德迴向给家母, 祝福她老人家身心康泰, 吉祥如意, 百年之后, 得以往生极楽淨土.
拙僧求学过程是从恒春国小, 恒春国中高雄前镇高中台北台湾大学, 后耒服完兵役, 即入社会工作, 于西元 1990年归依三宝. 并听闻佛法, 隔年即受在家菩萨戒. 法师因出家前即深入, 研习経藏, 当研读”大乘起信论” 时, 内心突然生起一念, 为何要研究経典? 反覆思惟之后原耒就是要弘法渡众, 续佛慧命, 如此坚定之心念, 犹如洪水不可遏止, 深深地激发出内心所隐藏的菩提种子. 所以决心出家为僧. 这是出于先天的使命感; 因此心中常存一种修行信念,就是"渡人须先自渡, 覚他须先自覚, 梅花寒中生, 道业苦中成"这是证悟渡众的不变法则. 佛法的弘扬, 不只在于言说, 更须要去亲证, 才能真正瞭解佛法的本质与玄奥.
既然作此决定, 首要之务, 即是寻找剃度上师, 以满心愿.所以于1995年1-4月, 就到处参访佛寺, 终在1995年5月3日, 于台湾高雄元亨寺住持上菩下妙上人座下圆顶出家. 次日, 立即云游行脚各地山林之间, 过着闲云野鹤, 与世无争的修行生涯, 真是欢喜无量, 难以言喻! 后耒于1995年11月中旬即前往台湾新竹玄奘大学受三坛大戒. 园满具足戒之后, 随即如昔进入山林修行. 期间居无定所, 曾于山洞, 土地公庙, 厕所, 简陋茅屋, 破旧老房子, 山中谅亭, 居士家, 佛寺, 车上等处暂住过. 虽然时有不便之处, 然而, 念念在道, 心无所求, 自然也就能随遇而安, 悠然自在了.
佛法若无落实在修証上, 纵然百年研究, 也只是个知解宗徒的学者而己. 这与証悟是没有直接关系的. 反而, 有时会更增加自已的傲慢心, 或强烈的我, 法二执之心, 更糟的是甚至軽视毁谤三宝, 造如此无间地狱之罪,那可就值得同情与怜悯了!
贫僧因为有此修行之信念, 所以才能随缘自在, 而不起烦恼之心, 一直到2001年1月26日, 于台湾台北内湖” 妙音讲堂” 正式讲経说法渡众, 为期约2年. 后耒转移至基隆无尽藏法堂继续开法接众, 至今2006年未曾中断. 出家人修行是本务, 弘法是天职, 但愿法界有情, 都能亲近三宝, 听闻佛法, 广发无上菩提心, 广渡迷情,而共同登上成佛的彼岸.
- 佛教辞典
- 更多